不同種類微生物的培養需要使用不同的培養基。同時一種微生物也可以通過多種的培養基和培養方法進行培養。這樣主要介紹使用微生物檢測儀的各種不同培養方法。 1.濾膜法 濾膜是一種微孔性薄膜。將水樣注入已滅菌的放有濾膜(孔徑0.45μm)的抽濾裝置中,經過抽濾,細菌會被截留在膜上,然后將濾膜貼于相應細菌的培養基上,進行培養。經過培養后,濾膜上會根據不同的培養基,出現各種不同的菌落。計算濾膜上生長的菌落數,可計算出每1L水中含有的各種細菌的菌群數。濾膜法具有高度的再現性,可用于檢驗各種水樣,能比多管發酵法更快的獲得肯定的結果。 1.1濾裝置 抽濾裝置包括電池、真空泵、斗式過 濾杯、中間砂心過濾頭(燒結濾頭)、三角集液瓶以及不銹鋼制固定夾。以無菌操作,依照右圖把裝置安裝起來。 1.2水樣過濾 用無菌鑷子(火焰滅菌器滅菌)夾取滅菌濾膜邊緣,貼在已滅菌的燒結濾頭(火焰滅菌器滅菌)上,夾好抽過濾杯。將適量的水樣注入過濾杯中,加蓋,開支真空泵,把水中的所有細菌抽濾在濾膜的表面。 1.3細菌培養 將濾膜移到培養皿里已被相應培養基浸潤的吸收墊上,在移動培養箱內進行培養。 1.4結果觀察與報告 計算濾膜上生長的菌群菌落個數,根據過濾水樣的量,計算1L或100ml水樣中菌群數。 2.酶底物法 酶底物法為GB5750-2006收錄的用于大腸菌群及大腸埃希氏菌檢測標準方法,酶底物法是目前水中總大腸菌群及大腸埃希氏菌檢測的最先進方法。以其方便快捷,假陽性低,適用大量樣品快速檢測等優點正逐步被國內檢測部門所認可。相對于多管發酵和濾膜法,酶底物法檢測步驟大大減少,而且對實驗環境要求不高,檢測時間可減少到24小時,在日常水樣監測及應急監測中具有很好的應用前景,可及時檢測,預防,最大限度的減少重大公共安全事故的發生幾率。 2.1操作步驟: 用 100 mL的無菌稀釋瓶量取 100 mL 水樣,加入一管酶底物法培養基粉末,混搖均勻使之完全溶解。準備 10 支10ml適當大小的滅菌試管,用無菌吸管分別從上述稀釋瓶中吸取10mL水樣至各試管中,放入培養箱中培養24 h。 2.2結果觀察與報告: 大腸菌群:將培養 24 h之后的試管取出觀察,如果試管內水樣變成黃色則表示該試管含有總大腸菌群。計算有黃色反應的試管數,對照下表1查出其代表的總大腸菌群最可能數CMPN)。 結果以MPN/100 mL 表示。 如所有管未產生黃色,則可報告為總大腸菌群未檢出。 大腸埃希氏菌:將培養24h顏色變成黃色的水樣的試管,在暗處用紫外燈觀察,如果有藍色熒光產生則表示有大腸埃希氏菌。計算有熒光反應的試管數,對照表1 查出其代表的大腸埃希氏菌最可能數MPN), 結果以MPN/100 mL 表示。 如所有管未產生藍色熒光,則可報告為大腸埃希氏菌未檢出。
便攜式微生物檢測儀是如何培養微生物的:http://www.youyongguanshebei.com/newss-1263.html |
|